close

有一次我给大一的新生上尼采的课,有个学生告诉我,如果她再 接着读尼采的《论道德的谱系》,她将会质疑一切她曾经相信的东 西。她说这话时带着恐慌,同时也有一丝兴奋激动。即使你已经大学 毕业,你在读尼采等人的书籍时仍然需要培养出与她一样的活跃思 维,这样的书督促你重新思考你的生活,以及你在其中居住的世界。 要想真正享受一段对话,你必须得耐心:乐于聆听,明白你能从 谈话对象身上学到东西(哪怕像尼采一样,他正在谈论的是某种或许 会颠覆你的世界的东西)。在你缓慢而耐心地培养了你对作者的理解 之后,你将会被诱惑着一再重读那个作者。有些人是你更愿意与之谈 话的人:你亲近的朋友。同样地,你越多地将自己投入阅读,你就会 越愿意重读这些书。它们就像你的亲近朋友一样,不是简单地让你感 觉更好,而是像诤友那样,愿意与你辩论,帮你重新认识自己。iambravesteve.wordpress.com  不过,书籍和朋友还是有区别的。多年前,我和一位年长些的同 事一起教一门课。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大量关于教学以及阅读的知识。 我们当时正准备开始研究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,一个总共600页的大部 头。我的同事以一句话开始了他的讲课:“柏拉图比你们更聪明。” 我们并不一定会相信我们的朋友比我们聪明得多;如果我们这么相 信,那么我们或许会胆怯,不敢与之对话。但是书籍,如果它们真有 价值的话,一定比我们更聪明。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向它们的作者学 习,他们知道的比我们多得多。在我们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,在我们 开始反驳之前,我们必须耐心地尝试理解作者的观点。在有些例子 (比如说柏拉图的例子)中,要想抓住作者的真实意图似乎是不可能 的事情。学者们到今天仍在辩论,柏拉图到底是独裁主义者还是自由 思想家,是理想主义者还是实际、世故的哲学家。柏拉图作品的模糊 性,抓住其真实意图的困难性,正是其作品财富的一部分。一本书具 有的层面越多,它就越能吸引读者。如果难以确定作者的真实意图是 什么,那说明该书给你提供了机会,邀请你加入对话。它邀请你以一 种令人兴奋的方式来回应作者,与作者争辩。不过,首先你得聆听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andsl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