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詹姆斯早期的中篇小说《黛西·米勒》只有薄薄一本,勾画了一 个求索型的主人公,就像凯瑟的教授一样。(中篇小说,或者说篇幅 短的长篇小说是一种重要文类,从古典时代晚期的古希腊散文一直延 续到现代主义后期的独白,如托马斯·伯恩哈德的《输家》和罗贝托 ·波拉尼奥的《智利之夜》。)凯瑟将其主人公从社会中解放出来, 但詹姆斯正相反,他提供了一个框架来约束黛西:环绕着她的那些热 闹的、时常僵化的社会审查。詹姆斯带着爱恨交织的心理,仔细研究 这种约束。他步步紧逼,展示了社会可能对无辜自我造成的伤害。不 过,他并不情愿弃绝社会的这种安排我们的生活、衡量我们的价值的 方式。詹姆斯在《黛西·米勒》中的“基本思想”(规则九)是关注 以下内容:社会审查的习俗被应用于年轻人和自由心灵之后会产生什 么样的损失,以及年轻和自由是如何无法自我界定,并最终无可避免 地寻求一种只有社会才能给予的框架的。 黛西是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孩,即将成年。对于求爱和婚姻,她虽 然已经有所准备,但尚未准备完全。她首次来到欧洲大陆旅行。在日 内瓦,以及随后在罗马,她遇见了另一个美国人温特伯恩,这是一个 颇为拘谨但性好沉思的角色,黛西的故事便是由他讲述的。凯瑟的汤 姆·奥特兰强化了教授的内心生活,然而詹姆斯的温特伯恩则给黛西 的自我刻画加上了一层反讽的色彩。黛西精神自由,坦率直白,又颇 具风情,十分迷人。香港脫髮研社 温特伯恩痴迷地爱上了她,又不敢承认,因而感 觉有必要去发现她的秘密。她真的就像她看上去那么天真吗,又或者 她会不会其实是个擅长操控别人、性经验丰富、世故庸俗、令人失望 的人?黛西的巨大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读者:她是一个自然、不做作的 人。但是随着詹姆斯这部中篇小说的继续发展,我们开始像温特伯恩 那样思考黛西,把她当作一个待解的谜题。不管愿不愿意,我们开始 认同温特伯恩,这个热爱观察的男人被黛西极其清新的性格深深吸 引。黛西卖弄风情地挑逗温特伯恩,温特伯恩则,“一面叹其推理的 迅疾,一面又暗自乐在其中,她这番揶揄竟如此坦率。说话间,这个 女子在他眼中便成了天真与残忍绝佳的混合体”,詹姆斯写道。他是 阅读人物的一个读者,我们也是:我们是出于和他如出一辙的好奇心 来阅读詹姆斯的书。但是我们又和詹姆斯笔下这个沉静的年轻人不一 样。黛西热衷于挑衅温特伯恩,而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又与她有同感: 我们心生叛逆,反感温特伯恩热衷于维护体面的狭隘思想,以及他维 护传统表象的方式。黛西后来结交了一位罗马朋友焦瓦内利,温特伯 恩和他周围的人都倍感震惊。她是不是在完全无视社会规范的行为准 则而开始一段恋情?温特伯恩相信她是在这么做(“好一个敏慧的小 邪女啊!”他愤怒地想道,“她装成一副楚楚可怜的无辜样儿,真是 像极妙极!”),但是在黛西悲惨地死去之后,他发现自己错了(她 鲁莽地与焦瓦内利一起前往角斗场,在这次危险旅程中,她染上了疟 疾“罗马热”)。归根到底,她还是天真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andsl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